累计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房屋2000多万套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4:32:00
法治日报记者 张维
核心阅读
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房屋2000多万套,涉及办证的各类突出问题得到有效化解。特别是2024年以来,全国共化解长期积压的各类跨部门“硬骨头”问题340多万套,化解工作进入“快车道”,取得显著成效。
“有恒产者有恒心”,“小红本”承载“大民生”。
看似一本小小的不动产权证书,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居梦”、守护着人民群众的重大财产权益,更是老百姓心里最踏实的“定心丸”。
记者近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为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书,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自然资源部门坚持人民登记为人民、高效登记安民心,积极担当作为,主动沟通协调相关部门,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可感可及的实事。
风险项目按期完工
小区业主顺利办证
2024年6月,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东新街道的阳光城“檀映里”商品房项目,在经历了开发商“暴雷”后,一度以为拿不到不动产权证的业主们终于迎来了“好日子”。
2024年6月12日,该项目完成不动产首次登记,此后已预售网签住宅业主222户均得以顺利办证。首登次日10时止,就有超过50%的业主通过“交房云登记”取得不动产权证(电子),业主代表赠旗点赞。
此前,于2021年开工的上述项目一度被列为市级房地产风险项目。因开发商资金紧张,无力偿还银行开发贷,拖欠工程款,项目被法院查封无法办理首次登记。业主情绪激动,多次信访,要求尽快办理不动产权证。
对此,属地政府成立项目风险防范及化解工作组,提出持续常态指导,按期保质竣备交房。牢牢聚焦竣工和“交楼”这一核心目标,紧盯项目工程进度和质量不放松。区专班督促项目公司合理安排工程进度表,精准制定资金拨付计划,落实专业部门按照既定节点开展督查,成功实现项目按期保质完工。市区两级部门通过上门沟通、协调推进、约谈督促等手段,及时有效化解规划验收、通水、排污许可、档案验收等8项影响项目按期竣工备案的关键问题,并顺利解决因其他项目债务纠纷导致的本项目竣备资料盖章问题,推动实现项目竣备如期完成。2023年9月28日完成竣工备案,9月30日完成集中交付。
同时开辟司法执行路径,通过法院开具协助执行通知书等方式,推进住宅产证办理。并回应业主迫切需求,协调入学落户事宜。针对业主关切的子女入学落户问题,属地政府积极协调教育、属地街道及相关学校,及时梳理业主子女入学个性化需求,结合学区划分实际分类进行化解。目前,15户存在入学需求家庭已全部顺利解决入学资格问题,所有住宅业主均可按相关流程正常办理落户。
据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一级调研员方剑强介绍,2024年以来,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纵深推进登记前端环节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探索形成“问题溯源、数字监管、协力共管”等经验做法,群众反映强烈的房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成效明显,常态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全面摸排建立台账
责任到人挂账销号
“各地的创新实践,有效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顺利为群众办理了不动产权证书,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局长胡善顺说。
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以来,登记的规范化、便利度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业务链条长,历史上一些项目在审批、建设、竣工、交易、监管等前端环节不衔接、不规范,导致部分房屋法定要件缺失,无法登记办证。群众拿不到不动产权证书,影响落户、入学、融资等需求,成为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为此,自然资源部门曾多次借力重大专项活动,持续推动问题化解。如2017年部署不动产登记“中梗阻”问题全面排查整改;2018年部署全国不动产登记窗口作风问题专项整治;特别是2021年自然资源部将化解工作纳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全国自然资源系统集中攻坚,各地普遍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制订专门工作方案,合力推动历史遗留问题化解。
“对历史遗留问题,如简单套用最新的政策标准往往难以解决,只有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政策举措,才能真正为群众解难题、办好证。”胡善顺说,针对相关手续不完善、开发主体灭失、房地信息不一致等历史遗留问题,2021年自然资源部专门出台政策文件,分类施策,打通问题化解路径。全国省(区、市)、市(州)、县(区)各级结合各地实际先后出台一大批政策文件,为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提供政策支撑。各地用“绣花功夫”全面摸排问题,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到户台账,实行责任到人、挂账销号,全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为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书。
制度建设的作用非常关键。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蓉介绍,广州通过制度建设“利民生”,推动“个案处理”向“类案规则”转变。把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工作中行之有效、群众满意的经验做法,总结提升为普适性、指导性的政策法规,提供坚实制度保障。一是权益保障“法治化”,2022年率先将“历史遗留办证”写入《广州市不动产登记办法》,并将“证缴分离”举措写入2023年的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明确用地(开发建设)单位缴交土地出让金及违约金与群众无过错办证相分离,为群众先办证,土地出让金及违约金同步由相关部门追缴。二是政策供给“类型化”,编印广州市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典型案例汇编》《政策文件汇编》《一问一答》,指导全市统一操作、用足用好化解政策,为群众办理不动产权证书。三是操作规则“标准化”,动态更新全市统一的《业务操作手册》,以及不动产登记办事流程图、办事指南,实现线上线下、市区两级流程、标准、申请材料的“三统一”,有效杜绝了因规则滞后或标准不一导致企业群众办事难的问题。
依法依规灵活创新
切实防止借机搭车
在坚持“群众无过错即办证”,积极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同时,各地坚持原则、严守底线,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主体的违法违规责任,切实防止违法违规问题“借机搭车”合法化。
比如,山西省自然资源厅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依法依规、灵活创新的原则,先后印发工作方案、处置流程、台账管理等文件,明确从搜集资料、调查问题,到上会研究、拟定政策,再到分配任务、补办手续,最后到办理登记、追缴税费的一整套办事流程,实现全省政策尺度一致、工作流程一致。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一级调研员宋维柱说,山西在坚持“应办尽办”的同时,反复强调要依法依规、分类处置,严格杜绝“搭车办理”,对于能够通过市场行为推进的,原则上不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在积极推动为群众办事的同时,同步推动违法违规处置,坚决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和“遵纪吃亏、违法得利”情况的发生。
如今,影响登记办证的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房屋2000多万套,涉及办证的各类突出问题得到有效化解。特别是2024年以来,全国共化解长期积压的各类跨部门“硬骨头”问题340多万套,化解工作进入“快车道”,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重大财产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胡善顺表示,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持续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运用好政策文件,健全完善日常化解和防范新增问题的长效机制,充分凝聚合力,大力纵深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全力以赴办好群众身边可感可及的实事,为人民办好证,为群众排忧解难。
“未来,随着化解工作的不断深化,将有更多群众享受到不动产登记改革带来的红利。”胡善顺说。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