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三样”到“新奇特”——菜农于恒眼中的新疆农业70年变化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11:21:00

5月20日,在六十户乡八段村,于恒(左)向游客介绍紫白菜。(全媒体记者牟敏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牟敏)5月20日,在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八段村,村民于恒通过直播方式向网友介绍去年试种成功、今年得以推广的紫白菜。看到网友下单300公斤,于恒准备下播后为网友挑选个大的紫白菜。
今年50岁的于恒,从小跟着父辈在菜地转悠,不到20岁开始种菜。从初涉农业的“门外汉”到远近闻名的“蔬菜专家”,他用30多年时间打造出一个绿色的“果蔬王国”。这里有黄的红的紫的黑的花的西红柿,有白的紫的大的小的大白菜,有黄的红的绿的长的圆的扁的辣椒……这些果蔬不仅成为乌鲁木齐菜商的“香饽饽”,更凭借品种新、质量好的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致富路,而这一切,都与新疆农业的发展轨迹紧密相连。
从“新手”到“专家”的种植蜕变:在政策沃土中成长
20世纪90年代,于恒“自立门户”开始种菜。六十户乡位于乌鲁木齐北部,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蔬菜生长,目前已是乌鲁木齐重要的“菜篮子”。多年来,新疆致力于打造“菜篮子”“果盘子”等工程,六十户乡作为重点区域,在政策的支持下,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于恒等菜农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于恒说,那时候种菜,一年四季都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种菜技巧主要来自父亲和村里的其他菜农,看别人往地里浇水施肥,他也学着来,但啥菜适合、啥菜不适合,他也都是试着来。
冬季蔬菜收了后,农民也要翻秸秆沤肥、浇冬水防冻等,还要将菜窖里的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拉到城里卖,不然种了菜也换不来收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央和自治区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系列惠农政策和农业技术推广措施相继出台。中央强调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自治区也积极开展农技培训,于恒抓住这些机会,白天在大棚里观察作物生长,夜晚钻研农业书籍,还多次参加农技培训,逐渐从“种植小白”成长为行家里手。
2010年前后,于恒开始学习穴盘育苗,菜苗成活率更高一些。随着商品的逐渐丰富,南方蔬菜开始进入乌鲁木齐市场,于恒开始琢磨,怎么让自己的蔬菜卖得更好。于恒家年年都留有自己的“试验田”,用来试种各类新品种蔬菜。
现在村里开始大面积种植的西生菜、樟树港辣椒、紫白菜、冰淇淋萝卜等蔬菜,都是于恒试种成功后在村里推广的。村民王颖今年就种植了6亩紫白菜,目前正值紫白菜上市。“于大哥去年就种了,紫白菜的‘脾气’他都摸清了,我跟着学就行。”王颖说。
从“本地卖”到“全国鲜”的跨越:搭乘政策东风展翅翱翔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逐渐兴起,市场流通逐渐放开,农民自产自销,于恒开始在各个市场销售自家种植的蔬菜。于恒种植的蔬菜因品质好,卖到了乌鲁木齐、昌吉、五家渠等地。
2014年,于恒牵头成立了乌鲁木齐芬芳田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提供的蔬菜种子、化肥价格比市场价低,合作社还帮菜农集中售卖蔬菜。这正是响应了中央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政策要求,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合作社的成立,是新疆农业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自治区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涌现出来,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新区(新市区)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将电商培训送到农村,从物流体系完善到人才培训,政府的系统性布局正在重塑农村经济生态。中央《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出台后,新疆积极落实,推动农村电商蓬勃发展,于恒也把手机放在了农具行列,开起了直播。
近年来,新疆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村物流网络,打通了农产品外销的“最后一公里”。
于恒说,得益于快递进农村,现在他们的农产品和各类蔬果苗也能卖到全国各地。为了打通电商链路,于恒计划在大棚旁搭建打包车间,购置泡沫箱、冰袋等保鲜材料,与快递公司合作推出“次日达”“小时达”服务,让乌鲁木齐好的农产品以更快速度、更好品质呈现在更多人的餐桌上。
七十年农业巨变:于恒故事背后的时代印记
回顾新疆农业70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传统种植到如今的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央的关怀和自治区的努力。
如今,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像于恒这样的农民还有很多,他们在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新疆农业和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砥砺前行,新疆农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于恒的种菜“新把式”是新疆农业发展的一个标志。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在政策的支持下,农民可以通过创新和努力,实现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于恒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新疆农业的发展成就和广阔前景,也让我们对新疆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