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行动派·院士访谈|杨春和:盐穴储能,地下决定成败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8:13:00    

【编者按】大众新闻客户端重磅推出“行动派·院士访谈”大型融媒报道栏目,邀请院士紧扣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山东实践,深度解析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从而汇聚各方智慧力量,一起来做“行动派”。本期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春和。

【院士简介】

杨春和,1962年1月16日出生于江西丰城,中国工程院院士,岩石力学专家,长期从事盐岩水溶开采与油气地下储备工程技术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盐岩力学与盐岩地下油气储备工程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储能作为调节新能源波动性、实现电力系统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技术,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撑。山东泰安正构建以抽水蓄能为基础、盐穴压缩空气储能为亮点、电化学储能为支撑,辅以飞轮、重力、熔盐、二氧化碳、储氢等技术的多元储能示范体系。

泰安地区的盐矿资源有什么特点?在深地储能、盐穴资源开发方面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在肥城召开的第十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上,大众新闻记者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春和。

大众新闻:我国储能技术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您曾提到盐穴储能关键技术要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为什么这么说?

杨春和院士:毫不夸张地说,目前中国在这方面是领先的。从掌握的情况看,国外在新能源领域发展速度不如我们。

这种领跑状态不仅仅说明了我们的水平,也反映出我们面对的复杂问题是国外没有遇到过的。比如在美国、加拿大和欧盟一些国家,它们很多盐矿单纯以建腔为目的,我们还得兼顾采矿,因为我国的盐矿是重要资源,是关键矿物矿种之一。

我国盐矿若按国外的标准和规范发展是不行的,原因一是投资大,二是选址成本极高。因此要兼顾国情,20年前我们就开始做这方面工作,在标准和规范上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大众新闻:山东泰安正在打造干万干瓦级“储能之都”,肥城发展盐穴储能有哪些优势?

杨春和院士:风、光等清洁能源时域和地域性强,不能平稳供给、利用效率受限。大规模氢储能和压气蓄能是保障清洁能源平稳供给和提高利用效率的关键。盐穴储能等深地储能,就是利用深部地下空间实施大规模能源储备。

山东盐矿资源丰富,泰安肥城地区已经开采了20多年,地下已形成大规模盐矿空间,如果经过评价可以开展大规模天然气储备。2021年2月4月,我们在泰安地区开展了沉渣空间注气排卤现场试验,为泰安地区盐穴沉渣空间利用提供了关键支撑。

肥城盐矿的库存深度比较合适,虽然岩层结构不一定是全国最佳,但它产量大,我认为形成的地下空间量最大。如何利用这些地下空间是个值得深入琢磨的课题。

大众新闻:现阶段在深地储能、盐穴资源开发方面有哪些机遇和挑战?您对山东新型储能行业发展有什么建议?

杨春和院士:风光等清洁能源的低碳化和高效利用,是地下储能发展的动力。深地储能是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山东是储能大省,对储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很高,行业从业人员多,这种成规模成建制发展储能的情况并不多见。我来过两次肥城,肥城不只重视招商引资,对盐穴储能整个产业发展都极为重视。对于新的盐矿,在产业部署时要兼顾已有溶腔的存在和未来应用场景。

希望储能发展不要盲目跟风,不要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很多新项目设定要经过充分论证,比如盐穴储能,地下决定成败,地面决定好坏,效率在上面,能不能做在下面,但是下面看不见摸不着,希望相关部门要充分了解地下情况后再做规划部署。

大众新闻:人工智能发展势头正盛,您认为在储能行业,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应用?

杨春和院士:AI给传统学科带来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充分利用前期资料、标本建立良好数据库,因为AI的成功依赖数据库,没有好的数据,产出的就是无用信息。我认为要有限地、智能化地看待AI,因为目前矿产领域数据库不完善,可从现在起积累有效的资料档案,借助AI辅助手段,但不能过度依赖AI搜索的结果。

大众新闻:您年轻时跑过很多矿山,您对年轻科研工作者有什么建议?

杨春和院士:相当一部分从事相关专业的年轻人还是可以吃苦的,像我们团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常年在工地。现在的工地条件比我们那时好多了,那时只有矿泉水和面包,条件艰苦。现在社会发展了,年轻一代也能吃苦。

年轻人知识面比我们广,且能和国外同步掌握新知识,但在中文学习的深度上,我认为要加强。很多人写作依赖AI技术,我不太赞同。对于传统学科,尤其是和产业相关的学科,年轻人要加强自身学习。

(大众新闻记者 修从涛 刘玉凡 吕乐 张锡坤 曹儒峰 设计 杨雅晴 策划 娄和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