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利率“七连降”稳定预期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06:20:00
自4月23日起,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分别下调25个基点,这是欧洲央行继2024年6月开始降息以来第7次降息。此次降息虽标志着政策重心阶段性转向支持增长,但在通胀未完全消退、外部风险犹存的背景下,欧洲的政策路径仍充满不确定性。
自4月23日起,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存款机制利率、主要再融资利率和边际贷款利率分别下调25个基点,将分别降至2.25%、2.40%和2.65%。这是欧洲央行继2024年6月份开始降息以来的第7次降息,标志着其货币政策重心进一步由“控通胀”转向“稳增长”。
本轮降息背后反映出市场人士与政策制定者对复杂形势的高度共识。荷兰国际集团(ING)欧元区首席经济学家彼得·范登·豪特指出,德国财政政策的转向与欧洲国防开支的增加曾一度提振市场信心,但近期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带来的外部压力迅速打破了这种乐观预期。德国央行行长约阿希姆·纳格尔直言,“全球增长前景已大幅恶化”,欧洲货币政策“必须发挥作用”。法国央行行长弗朗索瓦·维勒鲁瓦·德加洛则表示,“自4月2日以来的局势变化表明,降息势在必行”。
欧洲央行在政策声明中表示,此次降息决定基于其对通胀前景、潜在通胀压力及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最新评估。3月份的数据显示,欧元区整体通胀率和核心通胀率均有所回落,服务业价格涨幅也出现明显缓解。多项潜在通胀指标显示,价格走势正逐步趋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中期目标。此外,工资增速减缓、企业利润空间压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劳动力成本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
但在通胀数据改善的另一面,欧元区整体增长前景仍然面临显著挑战。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新闻发布会上反复强调,“当前经济前景被异常的不确定性所笼罩”。从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壁垒上升,到金融市场紧张局势加剧,诸多因素正在抑制企业投资和消费者支出。
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4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同样警示风险积聚。IMF预计,全球公共债务将在2027年触及战后最高水平,而欧元区可能成为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IMF将欧元区2025年经济增速预期从1%下调至0.8%,并预计德国将连续第三年陷入“零增长”。
结构数据也反映出欧元区经济复苏的疲态。根据标普全球(S&P Global)公布的4月份采购经理指数(PMI),欧元区综合指数降至50.1,仅略高于代表经济扩张与收缩分界的荣枯线。服务业活动的意外萎缩是拖累PMI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德国和法国这两个核心经济体,其服务业PMI均未达到分析师预期,其中德国数据更是跌至4个月低点。
在此背景下,欧洲央行此轮降息更多被视为一项前瞻性防御措施,意在稳定市场预期、遏制经济下行风险。拉加德强调,政策路径将保持灵活,未来利率调整仍将“以数据为基础、逐次会议作出决定”,并不会预先承诺利率政策方向。
除了利率工具,欧洲央行同时继续稳步推进其资产负债表策略。该行不再对资产购买计划(APP)及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项下到期资产进行再投资。同时,继续保留“传导保护工具”(TPI),以防止区域间借贷成本出现无序分化,确保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顺畅。这被视为欧洲央行保留政策弹性的重要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降息释放出宽松信号,但欧洲央行并未回避结构性掣肘的存在。拉加德呼吁各成员国加强财政协调,加快改革步伐,强调“货币政策不能独自解决所有问题”。她明确提出,政府应优先推动绿色转型、科技创新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敦促欧盟尽快落实数字欧元立法、资本市场联盟与储蓄投资联盟等关键项目。欧洲央行政策文件也指出,健全、稳定的财政框架对于增强市场信心、配合货币政策发挥合力至关重要。
此次降息虽标志着政策重心阶段性转向支持增长,但在通胀未完全消退、外部风险犹存的背景下,欧洲的政策路径仍充满不确定性。未来能否通过更紧密的政策协调和结构性改革恢复增长动能,已成为欧洲决策层面对的迫切挑战。(经济日报记者 蔡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