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怎么防?遇到怎么办?——专家解答防震减灾相关问题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3 09:29:00
占全球7%的国土上发生了全球33%的大陆地震,约57%的人口、51%的城市和58%的国土位于地震高风险区——作为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识别和防范,地震安全基础不断夯实,防震减灾、抗震救灾能力不断提高。
5月12日,应急管理部召开发布会,相关专家解答了防震减灾相关问题。
动物异常、气象变化与地震无关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表示,动物异常现象不代表地震前兆的规律,气象变化和地震没有实际的内在关联性。动物异常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环境变化,天气变化等都会引起动物异常。另外,所谓的“地震云”,就是一些形状比较特殊的云彩,这些在气象学上都有合理的解释,不能预测地震。
邹文卫表示,截至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地震形成的机理。世界公认,地震预测现在仅处在探索阶段。
应根据所处环境合理紧急避险
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应该怎么做?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王行舟介绍,震中附近的地震仪器记录到信息后,预警系统会估算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发震地点,同时推测地震大小和影响范围,以最快速度通过手机、电视等手段向群众发出警报,以减少或避免地震灾害损失。当预估震级大于4级,或预估震中烈度大于5度时,会对外发布预警信息。在预估地震较强的地区,会发布红色或者橙色警报,以提醒公众尽快躲避。
王行舟表示,如果处在室内,要就近躲避,采取蹲伏或跪伏的姿势,寻求牢固的物体来遮挡或保护好头部,比如可以躲在桌子底下或沙发旁边,同时要抓住身边的固定物以防身体滑动或被甩出去,也要避开玻璃和吊灯等悬挂物。如果处在室外,就要寻找开阔地,比如广场、公路就地蹲下,要远离高楼、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如果处在海边或者山区,要防范可能产生的海啸或者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带来的伤害。
多措并举提升防震避险能力
今年3月,在缅甸地震中,一位被困125小时的男子成功获救,“被困者在被困期间科学的求救方法和在面对灾难时顽强的求生意志是获救的关键。”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高米店站站长潘照虎说,如果在地震中被困,首先要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搭建一个安全空间,要紧急处理自己的伤情,尽可能收集食物和水为自己创造生存机会,保持积极的求生心态。此外,不要盲目大声呼救,要保持体力,利用身边可用的物体,保持有节奏的敲击,以便救援人员识别和发现。
居住在高层建筑中,在室内应如何科学有效避险?对此,邹文卫表示,遇到地震时,要“伏地、遮挡、手抓牢”,尽量采用蹲伏或者跪伏的姿态降低重心,躲到坚固的物体下面,避免被坠物击打。
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二级巡视员高玉峰介绍,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各地逐步科学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在规划布局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时,主要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安全单元,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比如紧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为1公里以内,步行10~15分钟就可到达;短期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在2.5公里以内,步行30~40分钟就可到达。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紧盯震情跟踪研判,依托手机、电视、应急广播等渠道,让预警服务信息快速精准触达公众。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推动重点地区房屋、基础设施抗震能力提升,推进老旧房屋、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场所、重要工程设施的抗震加固,持续消除危化品厂库、油气管线、水库等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风险隐患。同时,做好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夯实防震减灾救灾基层基础,提升公众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3日 04版)
光明日报记者 姚亚奇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