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引才聚才,广东高校创新型教师团队是怎样“养成”的?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6 18:07:00    

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认定名单和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广东7个高校教师团队通过第三批认定,11个高校教师团队进入第四批入围名单。

拿下这项荣誉的,都是全国高校创新团队中的佼佼者,其水平、层次不言而喻。

教师队伍建设是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这样一支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如何“养成”的?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始终以打造高水平师资、培育高层次人才为重要抓手,持续发力撬动高校人才队伍活力,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装上“强劲引擎”。

图源:学校官网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

今年以来,广东多所高校纷纷发出“求贤令”,设置研究型、技术技能型等多类岗位,亮出优厚待遇和福利保障,诚邀各类青年英才、高端学者加入,引发持续关注。

人才是第一资源。早在2012年,广东在《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中就明确,要加快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

这几年,广东紧扣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分类制定了包含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各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其中,重点加大高校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支持高校依托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项目,多措并举培养引进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着力打造创新团队。

南方+记者 许舒智 摄

大学是人才和科技的重要结合点。高端人才集聚后,各类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携团队,实现了镍氧化物材料在常压环境下的高温超导电性,为破解高温超导机理的科学难题提供新突破口;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带领团队创建了全国首个“无人农场”,并推广至全国16个省(区、市);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谢胜利团队研制出数字智能听诊器,革新了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听诊器……

如今,广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研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整体学科和科研竞争力明显增强。

截至目前,广东入选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总数达36支;30所高校共247个学科入列ESI全球前1%,近五年增幅全国第一,总量跃居全国第3位,其中37个学科迈入前千分之一,2个学科迈入前万分之一。

在职业教育大省广东,职业院校的教师水平同样重要。

对此,广东专门提出“岭南工匠学院”建设计划,认定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12所职业院校为首批院校,分批次、成建制组织专业教师团队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地区)的合作学校研修,为教师提供拓宽视野、提升技能的高层次平台,加快打造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图源:学校官网

以评价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人才评价标尺,就会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才生态。

在“新强师工程”实施过程中,广东以评价改革为“牛鼻子”,更加突出质量导向,完善评价逻辑,将学术贡献、社会价值、人才培养成效置于核心位置,坚决打破论文、项目、经费等量化指标与绩效分配、奖励的直接绑定。

换言之,通过“减缚”与“纠偏”,人才引育短板实现精准补齐,高校师资队伍这潭活水也就得以奔涌向前,不断释放创新活力。

四年前,《广东省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印发,提出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强调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对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等不同岗位教师制订不同的评聘要求,分类评价,同时改进教师科研评价,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

高校评价改革,关键在于校准刻度,既要为人才“松绑”,也要契合办学实际。几年来,广东高校坚持探索,持续推出新招实招——

暨南大学适度下放评价权力,探索实行基层单位、学科和人才团队自主评价,并健全校内双聘、返聘等各类制度,充分用好各类人力资源;

南方+记者 石磊 摄

华南农业大学在教授评定中,教师在实践一线进行育种、推广,或有标志性成果、实质性贡献的,可以获得“加分”;

汕头大学则坚持招才引才与自主培养相结合,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给予教师稳定支持和长周期评价,鼓励他们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和非共识创新研究……

要推动教师评价改革‘中间突破、带动两头’,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聚力科创,更好践行教书育人与科研攻关的双重使命。”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广东正以系统思维构建高校人才发展良好生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 案例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张永亮:

让学生学有所获是最开心的事

“很珍贵,很荣幸!”得知团队上榜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时,张永亮正如往常一样在实验室里整理器材,笑了笑说“接下来要继续努力”。

谦逊背后,是张永亮扎根科研和教学一线30多年的深厚积淀。

作为华农畜牧学学科带头人,张永亮长期专注动物营养与生化领域,曾主持2项国家转基因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木本饲料应用研究曾在业界引发关注。该研究耗时近20年,构建了木本饲料的资源化、功能化利用技术体系,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行业发展破局。

张永亮指导学生做实验。

在科研舞台上,学生也是主角。张永亮搭建起“博士—硕士—本科生”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以“老带新”模式让科研平台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阵地。在他的推动下,学生深度参与科创项目,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其中不乏本科生拿下国家级大创项目。

这份育人的用心,还延伸到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吁奔走之中。

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张永亮深知“国家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改革”。针对传统模式重知识轻创新的瓶颈,他提出具有农科特色的“通识渗透—融合专业—个性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壁垒。

同时,他积极推进华农与温氏食品集团的深度协同育人,创新“双向认同、双向奔赴”合作机制,将专业硕士及本科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融通,将企业创新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创建产科教融合的育人模式。

“科研要‘顶天’也要‘立地’,育人也一样。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达成创业目标,是我们高校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张永亮说。如今,该模式不仅在华农落地,更推广至全国多所涉农院校,培育出大批青年才俊。其教学改革成果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张永亮指导学生做实验。

在学生眼中,他既是严谨学者,更是亲切引路人。2021级学生刘子琛回忆,自己首篇研究综述论文被编辑部退回时,张永亮一遍遍地帮其分析问题,“他的严谨让我终身受益”。

“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得到成长,是做老师最开心的事。”今年59岁的张永亮,每天仍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实验室与课堂之间。退休前,他有两个朴实心愿:给学生多上课、多聊天,影响更多年轻人;推动更多科研积累转化,为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更多贡献。

南方+记者 姚昱旸

开栏语:

他们立德树人、躬耕教坛;他们启智润心、甘于奉献;他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在广东教育强省建设进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担当书写教育奋进的新篇章。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南方日报、南方+推出“教育强省 强师先行”系列报道,讲述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故事,展现广东“新强师工程”建设成效,敬请关注!

点击阅读专栏报道>>教育强省 强师先行

【作者】 姚昱旸

广东教育头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