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东方谷食的史诗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11:45:00    

在世界谷食文明的诸多历史之问中,为何同样是小麦面粉,亚欧大陆东西却分别发明了馒头和面包?意大利面到底与马可波罗的中国之旅有无关系?包子是否由馒头演变而来?以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和马铃薯为食材的中华小吃,在形制上与墨西哥、秘鲁的相关制品有何不同?年初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的四卷本《谷食中国:中华小吃糕点主食探源》作者——著名饮食文化学者王仁兴,对这些热点饮食话题给出了全新解读

中国是世界上粟黍稻的起源地,在以本土谷物为主要食材的美食创造中,无论是平日清纯的小米粥和数百种颇具食养功效的颐寿粥,还是年糕、元宵、粽子和桂花糕等二十四节气的应节美食,均从历史的先河流传到今天,其间未见断层,中华谷食文明自古以来一以贯之。其中的小米饸饹、煎饼和米粉等,开华夏先民美食首创。正如国际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所指出:“毫无疑问,在这方面中国显露出来比任何其他文明都要伟大的发明性。”

这部书是中华谷食文明的探源,更是中华谷食文化的礼赞。万年煮食、八千年蒸食、五千年烙食和三千年炸食。从煮、蒸、烙、炸四类烹饪方法徐徐展开,作者提出了极具创新性的谷食年代序列,同时揭示出这四大类谷食中 100 余种经典品种的源流及其演变规律。此书出版不久就登上中国出版集团2025年首期人文社科类好书榜。

粒食时代的生存智慧

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引自吕厚远等:《青海喇家遗址出土4000年

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引自吕厚远等:《青海喇家遗址出土4000年前面条的成分分析与复制》,《科学通报》2015年第8期第745页

在黄河上游的青海喇家遗址,一碗4000年前的小米饸饹颠覆了学界对古代面条的认知,见证了中华先民如何在粒食时代创造出震撼世界的饮食奇迹。当西方学者质疑小米能否制成面条时,山西寿阳的农家妇女用最朴素的“握流流”技法给出了答案——无需复杂工具,只需将煮熟的小米团握于掌心,便能让金黄的米粒顺着指缝滑入沸水,形成粗细均匀的面条。这种源自史前的原始工艺,印证了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吕厚远团队的科学复原实验:经过浸泡、捣舂、饧发的小米面团,完全具备制作面条的条件。

苏贝希墓地出土的食品,左上第一图的陶钵内为面条 王金魁摄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新疆苏贝希遗址出土的2500年前黄褐色面条,引发了学界对粟黍加工技术的重新思考。考古学家在陶釜旁发现的木勺与皮革制品,暗示着先民可能采用独特的压制工艺。书中引导我们将视野转向新疆博物馆展柜中的陶钵面条,那些长短参差的条状物,恰似用兽皮囊挤压而成的饸饹。这种跨越时空的技术共鸣,揭示出粟黍文明在亚欧大陆的传播轨迹。

喇家遗址蓝纹红陶碗中,4000年前的面条依然保持着惊人的完整性。“人们认为面条是人类饮食文明史上粉食时代的产物,只有当石磨出现以后,将谷物磨成粉,才会有面条之类的面食问世。而现在,这一认识则被颠覆。其中深蕴着先民对栗黍物性的认知与掌控,并形成了一整套厨艺组合,才有了这碗震惊世界的4000 年前的面条。” 作者感叹,“即使是在今天,如果将小米做出挂面之类的面条,食品工程师除了添加小麦面粉以外,还要添加复合磷酸盐等食品添加剂。”在王仁兴看来,喇家遗址和苏贝希遗址出土、穿越时空的“面条”,不仅是考古学界的惊世发现,更是中华文明智慧与韧性的绝佳隐喻。

胡汉交融的饮食交响

原产西亚的小麦等麦类作物,自 4500 年前后传入中国后,麦饭、馄饨、面条、馒头、包子、饺子和烧饼等,相继从先秦历经汉唐呈现在历代国人的餐桌上,成为亚欧大陆东西麦类谷食美美与共的中华佳品。小米饸饹、牛羊肉泡馍、吊炉烧饼等传统食物的起源演变,闪耀着中华谷食文明的交融之光与创新智慧。

《谷食中国》中,敦煌壁画中的庖厨图景,定格了唐代厨娘制作饦饦馍的场景。这种以酵面揉捏、饼鏊烙制的面食,融合了本土鏊烙与中亚细亚炉烤工艺,创新为一种烙烤结合的新技艺。

牛羊肉泡馍的诞生,堪称中华饮食史上最精彩的跨文化融合案例。 这种融合了波斯、粟特、汉地地区饼、肉、汤、香料元素的泡馍,最终在宋代定型为“水围城”“口汤”等精致吃法,成为丝绸之路饮食对话的活态见证。

吊炉烧饼的演变史,从希腊化时代的泰斯塔炉,到波斯语中的“坦都尔”,再到中原化的“缸炉”,这种以明火烘烤的炉饼,见证了亚欧大陆的技术迁徙。今天在浙江溪口,人们仍能品尝到融合了粟特人发酵技艺与江南饮食传统的千层饼,其原型今天还能在古代的中亚宴饮图中看到。

宋辽时代的面点小吃 贺耀春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的“设克儿疋剌”,以核桃仁、蜂蜜、酥油烧饼末为馅,捏成三角形或扁圆形,堪称波斯甜点与中国炉烤技艺的完美结合。这种被称为“萨莫萨”的烧饼,在明代《遵生八笺》中演变为“复炉烧饼”,再到明末清初馅料改用干蒸熟面粉,糖油比例趋于中和的蒸酥饼、千层薄脆饼和炉饼三种烧饼。

河北易县食摊的吊炉烧饼正出炉 李乾摄

敦煌文书中的“胡饼炉”记载,与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汉晋馕坑遥相呼应。将陕西富平的石子馍,与波斯高原的烤馕并置观察,会发现两者在焙烤原理上的惊人相似。这种以石板导热、明火熏烤的烹饪方式,从黑海沿岸到黄土高原,古老的烹饪方式沿着欧亚大陆传播,最终在中国西北找到独特的生存土壤。这种跨地域的饮食文化交流,展示了人类饮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彼此互学互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多学科研究的实证发现

这部八十五万五千多字的著作,凝聚了王仁兴40 余年的研究成果,是继其《国菜精华》之后,在学界展开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又一部探索中华谷食文明渊源的力作。全书首次以全球视野追溯中华小吃糕点主食源流,首次将考古发现的谷食遗存与历代文献记载相互参证,对中华小吃糕点主食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开创性探索。

金代官宦之家满桌面点图 吴昊摄于北京石景山博物馆

作为十余年前被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授予终身成就奖的著名学者,王仁兴多年来治学一丝不苟。为写作此书一直不断搜集、考证、推敲、更新,一遍遍改写。在《谷食中国篇章修改记录表》中,笔者看到每一章节都反复修改了多次,最多的改过十九遍。王仁兴说,“之所以修改这么多遍,一是出于我的写作表达追求,尽量在考古学和文献学等多学科材料的基础上,以鲜活的内容与语言表达,为读者呈现出具有画面感的历史景象,让读者从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吸引。二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有的史料如果放在前面比放到后面更清晰,更引人,于是重新改写。三是考古新发现不断出现,新发现在年代和内涵上往往与此前的发现有很大不同,于是便引用最新的考古发现,从而使每一卷都具有新鲜感。”

尽管书中考古资料丰富,逻辑推理考证严密,读来却并不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诗话优美的语言,字字珠玑引人入胜,品读间,一款款浸润历史谷香的主食、小吃跃然纸上,书香谷香充溢交融。

今天所说的过水面在唐宋时是非常有名的“槐叶冷淘”。唐宋以来,《事林广记》《山家清供》等很多文献多见其记载,杜甫写过传唱千古的《槐叶冷淘》。书中描述北宋文坛巨擘苏东坡与友人以白酒鲈鱼小酌并食槐叶冷淘,效杜甫作诗时写道,“如果将苏诗与杜诗相对照可以看出,在唐代颇具仪式感的槐叶冷淘被东坡称为‘槐芽饼’,盛在小碗内,翠绿的冷淘与红点冰盘内雪白的鱼片交相辉映,1300多年前一碗象征朝官身份的槐叶冷淘,就这样在东坡与友朋的欢饮中,被赋予了一位正直的士大夫笑对人生、挥洒豪气的新意。”在这样的诗意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那个在逆境中超然物外的苏东坡对酒当歌,在美食的创造与享受中充满意趣与生机。

北京出土的汉代面食陶厨俑 吴昊摄于北京昌平博物馆

《谷食中国》四卷本破案般抽丝剥茧的论证引人思考,时常有种“大开脑洞”的启发。《意面东西——意大利面的再探索》章节里说阿拉伯人发明了意大利面,但这个发明又不能完全归功于阿拉伯人,引发人们的好奇。而探源阿拉伯人带到西西里的制面技术,“显而易见,当时阿拉伯-伊斯兰饮食文化中的细面条,应是中国文化的具象体现,而不是以面包为代表的罗马帝国等国的文化元素。”因为早有专家定论:世界上主要传统制面方法无不起源于中国,流传到其周边地区。“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你们也要寻求。”当时阿拉伯帝国上层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也为包括细面条在内的中国文化西传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作者层层推进,分析引人入胜。

记得十几年前在意大利驻华使馆举行的文化推广活动中,有位骄傲的意大利官员骄傲地声称意大利人发明了面条。在《谷食中国》中,作者引用多国史料和专家的观点证明,“号称意大利国粹的意大利面很可能是不到1000年前,才由阿拉伯商人经由海路从亚洲运到意大利的舶来品”。同时,自14世纪以后,马可波罗游记对当时中国面食的记录是真实的,其对意面的影响不应忽视。读到此处,想起那位意大利官员不禁莞尔,各国都有令人骄傲的国粹,但很多寻常小吃美食却有着融合的基因,千百年来迁徙流转落地生根。寻源考证能知来龙去脉,但是否非要强调国粹好像并不重要。

馄饨是中国城乡常见的一味风味小吃,很多人认为它脱胎变形于饺子。书中关于“混沌”的记载和前人的研究颇为有趣,馄饨初创竟然与古人认为的天地混沌宇宙观有关。作者考证,“浑敦”或“混沌”是春秋战国时代比较流行的热词。汉唐至明清,馄饨名称、制法、形状和食用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用料、制法直至最终出品的品相,都与饺子明显不同,成为与饺子对举、流行大江南北的面食佳品。

馄饨形意巨变,从平面三角形到立体元宝形日益多样化。“馄饨形状在历史上的每一次变化,都蕴含着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的希望与追求。唐代一碗热汤中满满的元宝形馄饨,意味着财源滚滚;元代形如枕头状的馄饨,昭示着高枕无忧;明代形如小兜形的馄饨,则应是五谷丰登的瑞兆。

2600 余年来,馄饨的形状从单一走向多样。说明它在一次次的时代大潮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寓意,而初创时所呈现的“天地混沌之象”,则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小馄饨,大境界。读过此书,再食馄饨,是否有种别样感觉?

不同寻常的图片解读

与旁征博引的文字相得益彰,全书 589 幅珍贵图片包括考古食物遗存、历代炊具、古墓壁画、简帛文字、传世名画、明清年画、域外食景、古食复原、晚清食画、民国照片、小吃操作场景和小吃糕点标准照片等12 类,其中不少为珍贵的考古类图片,可一窥4000 年来面条、馄饨、饺子、馒头、包子和粽子等当时的真实模样。比如迄今发现的汉代拉面庖厨俑,是世界上最早的小麦面团线条形制品的考古证据,证明中国面条远远早于意大利面和阿拉伯面。

在一般图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三言两语的图片说明。而对于这图中之物究竟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却极少见到,更缺乏明确的鉴别与深入细致的解释。而《谷食中国》在对考古发现的图中之物的辨析与诠释上,则让我们感受到实证的精准与说服力。

山东藤州春秋薛国墓出土的铜簠内的面制品,考古报告和博物馆的图片说明中均说是饺子。而作者经专业分析并请面点师复原,最终认定为系中国最早的馄饨。国家博物馆展台上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炉饼点心,是从域外传来的还是源自本土?作者对其形状、颜色、面团成分等方面条分缕析,结合植物学知识确定其形状来源,参照符号学研究成果解读其文化内涵,同时依据考古报告和文献记载探讨其流行时代和制作工艺,最终揭开了这些花式炉饼的发明来自亚欧大陆喜欢甜食的族群。

辽代女俑端出尖馒头图 徐娜摄自首都博物馆

书中对包子起源和发展的探讨推翻了传统认知,早期包子与馒头并非简单的演变关系。西晋束皙的《饼赋》中记载的牢丸,从用料、制法到食用方式,都与现代包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被认为是后世包子的主要源头。考古出土的汉晋古墓画像砖和壁画,如四川新都汉墓出土的庖厨画像砖、辽宁朝阳市袁台子东晋墓出土的壁画以及湖北襄阳宋墓壁画中,包馅蒸食紧张忙碌的制作场景,都为包子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从唐代长安的“出尖馒头”到五代后周都城的“绿荷包子”,再到宋代江鱼儿包子等,“历经2000年的演变、六大区系谷食文化的交融,中国包子的每一种样式,既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又都蕴含着中华谷食文明的基因。”

非洲摩洛哥街头的煎饼摊 引自熊昱彤《舌尖上的摩洛哥之旅》,2019年8月27日《三联生活周刊》

煎饼是中国北方常见的早餐名品,而在非洲摩洛哥街头,也可以见到煎饼摊。那么世界上煎饼的起源地是哪里?河南出土的陶鏊应是五千年前华夏先民发明煎饼的实证。对流传至今的谷食炊具,运用古今中外对比的方法,人们熟悉的吊炉烧饼和缸炉烧饼所用的烤炉,可分别还原为源于中亚西亚的坦都炉和希腊化的泰斯塔炉。

中国面点史上的惊世之作——初唐皇家二十四气馄饨复原作品 李东摄影、李乾制图

书中让人无比惊艳的是中国面点史上的惊世之作——初唐皇家二十四气馄饨复原作品,图片展现了中华小吃糕点主食前所未见的史诗景象。图中樱桃花、梨花、桃花、蔷薇花、桐花、牡丹花、芍药、杜鹃花、丁香花等花形馅料各异的二十四种花式馄饨姹紫嫣红,摇曳生姿,透过图片,能感受到那种活色生香的美动人心魄。二十四气馄饨为何出现在韦巨源向皇帝献的“烧尾食”中?作者对馄饨花形的品种、色泽、馅料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一考证,“在韦巨源献食前后,唐代长安已流行赏花,斗花则成为当时轰动全城的时尚。这件馄饨巨作就是在这样的赏花、斗花和食花的背景下,以二十四节气的名义,将一年中百花的代表齐集。为了使不同节气的花不因冷暖而同时开放,便以馄饨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形象而又绝妙地体现了以‘全’为美的皇家赏花观念。”作者赞叹,“中国烹饪是艺术,早在 1300 余年前,大唐点心师就能创作出如此美妙而又充满诗意的象形面点,这委实是中华面食艺术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馄饨发展史上的一件巅峰巨作。”为此,作者邀请曾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出镜的中国面点大师王志强领衔,并与其高徒反复切磋试制,最终复原呈现这一巨作。反复品读这一章节文字,观赏图片,不禁感慨,以馄饨和24种不同季节花卉的色彩造型来呈现24节气,我们的先人有着怎样高级的审美和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

“五谷为养”的本真与传承

近年来,人们为了减重及健康原因,尽量减少碳水化合物主食摄入的低碳饮食与生酮饮食方式盛行,国人谷物的摄入逐年减少,造成营养失衡。如何认识谷物的重要性?先秦医家为何要将 “五谷” 排在所有食物的前面,即排在 “为养”的位置上,书中前言引用国外科学家发表的论文及评论,似乎为这一提问作出了科学答案。

荞麦饸饹面 于善兴制作,刘宝树摄

这篇《碳水化合物在人类进化中的重要性》论文指出:“在过去的一百万年里,碳水化合物的食用对人类大脑的加速进化至关重要。”另一位国外学者对此评论道:“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人类大脑思维的进化始于第一次使用工具来猎杀动物和切肉。然而这项新的研究却表明,只有到了将碳水化合物加入饮食当中之后,我们在认知意义和社会意义上才称得上是完整的人。”显然,这让我们在新的层面对“五谷为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笔者曾采访过一位著名营养学家,她明确表示不吃主食有害健康,普通成年人大脑每天消耗身体总能量的20%—25%,主要是葡萄糖,因此碳水化合物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大脑细胞“断粮”得不到葡萄糖,长此以往容易患痴呆症。因此她加班出差顾不上吃饭时,常带着这类零食以便随时“喂饱”大脑。西方的理论与东方的食养都印证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五谷为养”是健康养生的根本,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基因,滋养了千秋万代。

“五谷为养”意味着华夏先民已经将其作为“主食”。世界著名华裔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则强调:“在饭、菜之间,饭较菜更高级、更基本。”而作为清代著名美食家的袁枚甚至认为:“饭者,百味之本。”“饭之味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

除了强化五谷为养的认知,书中更蕴含着作者对谷食传承发展深深的忧虑。“随着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中华小吃糕点主食数千年来形成的工艺传统正在逐渐消失。尽管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保护非遗的举措,但出自传统工艺的精品已成为日常市场上难以寻觅的稀世食珍。取而代之的则是名称与样式依旧、口感与味道却与昔日的相差甚远。”作者对湮没已久或鲜为人知的传统工艺精华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希望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留存后世。今年首期“中国好书榜”上榜十一部新书,《谷食中国》跻身考古、历史、艺术、文学著作之间,说明谷食文化真正登上了大雅之堂,传承发展万千年的瑰宝值得被珍视。

自古至今,谷食不断西传东来、融合创新。技艺会老去,品种会变迁,唯有历史长河中的坚守与发展,才是铸就文明真正的血脉。《谷食中国》不仅是向中华小吃糕点主食的历代发明者致敬,铭记他们为我们民族创造的口福、在世界谷食文明中光耀东方文明的伟大历史贡献,更深蕴对今人承古启今,延续中华谷食文明脉络的呼唤与激励。

(蒋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