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晚上九点,记者暴走3万步,只为了......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17:48:00    

“夜间的游客也是很多的。过年的时候,光冰箱贴就能卖出上百个,节假日店里经常水泄不通。”在江苏省扬州大运河畔的皮市街,经营着一家古籍文创书店的古籍修复师王军的话,道出了当地夜间经济的火热。十多年前,乘着古城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王军就换了一种古籍传承的“玩法”,做起了以残卷古籍为基础的文创产品,在夜晚吸引着一波又一波游客来此“打卡”。

(扬州市皮市街内的一家书店,记者看到残卷古籍转化为了文创产品。摄影:见习记者 史佳桐)

夜幕降临,在泛黄的古籍中定制专属文创产品,在名扬千年的瘦西湖看打铁花,在青砖黛瓦的古巷品尝一杯咖啡……在“淮左名都”扬州,这些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这里,夜间经济不再是简单的“延长营业时间”,而是成为这座古城盘活文化资源、拉动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

202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动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新规范发展”。

恰逢《意见》出台一周年,《金融时报》记者近日走访了扬州夜间文化多个点位,在街巷与灯影之间看到了这座长三角古城如何将寻常夜色化为消费动能的生动实践。

古今融合:从“束之高阁”到“历史重燃”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晚上9点,随着以诗句为唱词的小调开始吟唱,大运河畔的便益门码头驶出了当日最后一班“大运扬州”游船。“快看这边,太精彩了!”船内的游客们或惊讶于演员的精彩表演,或陶醉于古运河两岸的美景,称赞之声不绝于耳。凭借场景创新、文化科技融合,只需一张船票,2500多年的历史便融入声光投影与演员表演中,为当地夜间经济的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晚上九点,游客观看“大运扬州”古运河行进式游船演艺。摄影:记者 李珮)

“晚上观看演艺项目的游客量远超白天。”瘦西湖文旅公司综合工作部工作人员丁云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在这里,场景创新激发新需求,让夜间文旅消费积厚成势。数据是最好的印证——据扬州市文旅局统计,8月以来,“大运扬州”游船演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65%;今年1至8月,古运河夜游项目营收累计达3000万元。

扬州“古今融合”的夜间经济场景,也在“古意”与“创意”交融的皮市街中看到了最为生动的诠释——从“扬州漆器”小店推出的“漆器DIY体验”,到年轻手作人的原创产品,从独具创意的“高邮咸鸭蛋拿铁”,到印刻着“扬州慢”的咖啡杯,这般鲜活的消费体验,也催生出可观的夜间客流。东关街道皮管办工作人员戴玙璠告诉记者:“工作日夜间客流量在一两万人次左右,节假日夜间客流量可达5万人次以上。”

当夜间文旅遇上历史悠久的园林,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给出了别具匠心的答案。

作为扬州夜生活新“流量密码”,个园的夜间消费吸引力藏在小细节里。

“我们坚持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兼顾的原则,融合非遗技艺、国潮元素与沉浸式互动体验,通过‘行进式观演+定点式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出园林夜游体验新范式。”个园品宣管理科科长陈雅倩对记者说。

从沉浸式夜游,到夏夜音乐季,再到非遗互动剧场,个园以夜游、夜市、夜演深度融合的方式催生全方位的夜间文旅消费新场景。数据显示,自4月18日夜游项目推出以来,个园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近6万人次。

如今,从个园融入清曲、古筝、国潮民乐等节目的夜游活动,到瘦西湖融合光影诗画提升交互场景体验的夜游互动,再到大运河融合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夜游氛围,扬州的历史底蕴与民俗风情正在通过科技手段转化为可感知的文旅消费产品。

正是有了文化与消费的深度绑定,让夜间经济场景得以在街巷园林中拓展延伸。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扬州纳入监测的夜间重点文旅消费场所累计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0.25%,环比增长27.9%。

场景拓展:从“单一业态”到“跨界融合”

夜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业态的持续创新。跳出“夜间=餐饮+零售”的传统思维,扬州正通过拓展消费场景以及与体育、音乐、购物、餐饮等领域的深度联动,满足不同群体的夜间消费需求。

体育赛事与夜间消费的碰撞,催生出“流量变留量”的新路径。

在江苏当下最火的夜间消费场景中,“苏超”带动的联动效应当属典型。数据显示,“苏超”前六轮,江苏线下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等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

据悉,在扬州作为“苏超”首个主场的6月14日当晚,扬州全市接待过夜游客量较上个周六增长12.5%。从宋夹城到冶春再到虹桥坊,10余处特色夜市与消费场景被精心串联;看赛事、喝啤酒、品美食、逛夜市等融合场景成为苏超的“第二现场”,形成了体育赛事引流、文旅消费变现的新模式。

“围绕‘苏超’,我们打造了20多个主题夜市,推出‘看球+美食+旅游’的特色套餐。”扬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说。

此外,假期效应叠加“苏超”“夜游”活动,也带动扬州消费需求显著上升。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扬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4亿元,增幅为6.4%;文体娱乐、住宿餐饮等文旅行业税收同比分别增长103.6%、14.9%。

当下,夜间供给的创新,更加突出年轻化与互动性的结合。比如,在个园,除了传统的文化民俗体验,还全新引入“剧本杀+实景”这一新业态,游客化身“剧中人”穿梭园林探寻古代盐商故事。

“项目再现了扬州盐商文化、非遗技艺和文人雅集,游客既体验了游戏乐趣,也加深了对古典园林历史的了解。”陈雅倩说。

音乐与夜游的融合,则让情感共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量。作为年轻人的旅行新潮流,“为一场演唱会赴一座城”也在扬州热度攀升,用音符串联起夜间消费的全链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扬州通过举办枣林湾音乐节,两日共吸引超6万名乐迷参与,江苏省外观众占比达到58.5%,综合经济效益超1亿元。

对传统购物场景的多元创新,让扬州夜间消费的边界不断拓宽,形成老城区与新兴区域的互补、互促格局。

从扬州新兴夜间消费聚集区——明月湖商圈来看,围绕文化夜游推出的“明月湖”夜跑、“明月湖”夜市、“明月湖”夜演等系列活动,不再局限于让消费者买东西,而是与运动、娱乐实现深度融合。

据扬州邗江新盛街道工作人员张希方介绍,明月湖商圈已成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我们近年来招引盒马鲜生、茶颜悦色等一批全市首店项目入驻,用新鲜消费场景留住客流。”张希方说。

上述新场景在扬州夜间消费场域里越来越常见,一点一滴培育出的土壤足以生长出更多元的消费生态。

(消费者聚集在京华城参加活动。图片为扬州京华城提供。)

“软硬”搭配:让消费畅通无阻

夜间场景的打造、消费市场的升级,离不开各项配套服务的加持,道路通行效率是关键。扬州景区周边的部分道路,便面临着这样的挑战。

长春路就是其中的典型。熟悉这里的人会知道,这条路经常会出现行人和非机动车混行的现象。“因为建设得比较早,两边都是重要景点,客流量较大,道路不够宽,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在一起,特别影响出行。”家住长春路附近的赵女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经过有针对性地改造后,长春路非机动车道两侧建起了步行观光道,道路混行的情况得到彻底改变。

长春路的改造,是扬州硬件设施升级的一个缩影。在交通设施方面,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组建古城环境秩序联盟、开展市容秩序专项整治、设置摊贩夜市疏导点是扬州提振夜间消费的主要举措。

在多项整治举措下,不仅是长春路,如今的彩衣街、东关街假日夜间人流及车辆拥堵情况也得到显著改善。

一些道路在夜间也变身为临时经营空间,成为夜间消费的新点位。据悉,扬州在部分次干道创新实施“白加黑”店铺共享模式,由店铺提供晚间经营场地,摊贩支付合理租金,实现商户、摊贩和城管部门三方共赢。

另外,扬州交通运输部门还在积极探索扬州船闸——瓜洲古渡古运河水上游览航线,力争将众多文化遗产和知名景点串珠成链,构建沿线“食住行游购娱”全业态一体化布局。

“硬设施”得到提升,“软服务”也要跟上。

夜游有去处,消费有优惠,支付有场景……在“软服务”提升方面,扬州拿出实招、做足细节。中国人民银行扬州市分行(以下简称“扬州市分行”)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扬州市分行设计了美食游、园林游、文博游、运河游、古街游、乡村游六类支付便利化旅游路线,打造非遗珍宝馆、仁丰里、华丰村、古运河游船码头等支付便利化宣传点。

从具体服务落地来看,智能支付终端简化了消费者支付流程,有效提升了夜间消费体验。

“我们在各个景区布放售票机、闸机100余台,游客排队时间缩短60%以上。同时,围绕景区经营范围,以POS机、扫码等多类型支付终端,服务门票、餐饮、文创等消费场景。”工商银行扬州分行工作人员夏飞翔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据悉,扬州还在积极推进“扬城惠消费”等消费满减活动,支持金融机构结合高频消费场景推出梯度满减政策。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各银行机构促消费活动累计投入资金约3000万元,带动消费超7亿元。

金融筑基:为夜间经济注入活水

作为夜间经济的赋能者,金融机构同样需要主动靠前服务,实现精准助力。

6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与扬州市人民政府签署《金融赋能扬州消费新能级战略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从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推动特色领域创新、助力消费能力提升四个方面提出20项合作事项,致力于将宜居名城与美食之都的扬州打造成“消费+金融”合作示范标杆。

从支持项目建设,到为消费者及商户提供信贷支持,扬州夜间经济的发展,一直都不缺信贷的助力。

在支持夜间文旅消费项目建设方面,政银企合作持续发力。

据了解,中国建设银行扬州分行与扬州瘦西湖旅游发展集团(以下简称“瘦西湖集团”)达成合作,累计为瘦西湖集团发放综合融资总量超30亿元,支持景区基础设施升级及夜游项目开发。工商银行扬州分行为个园、何园等“广陵古城旅游名片”办理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16亿元,支持相关景区改造及夜游设施建设,提升文旅承载力。

在《协议》签署的同时,一批政银企合作项目同时签约,助力扬州市达成600亿元新增消费领域专项授信。数据显示,7月以来,600亿元新增消费领域专项授信已投放约200亿元,其中,超40亿元用于京华城商圈、瘦西湖南门等多个重大文旅项目提质改造,支持夜游经济,激活消费潜能。

针对夜游消费等新型消费场景和重点人群,当地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体系,包括对接线上零售平台开展系列活动,借助平台引流做好本地消费市场的宣传推广;常态化在各大商圈推出信用卡支付满减活动,参与国家消费补贴活动等。

既服务重大项目,也关注小微主体。扬州农商银行普惠金融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夜市经营者特别是在夜市中摆摊的小商铺、个体工商户以及创业青年,普遍存在‘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

因此,信贷服务也在向这类经营者倾斜,通过数智平台提升信贷服务质效。

据悉,扬州市分行指导扬州市普惠金融协会联合市数据局等部门共同搭建了“金民链”大数据平台,已成功接入12个部门的200余项信息数据。目前,已有多家金融机构基于该平台开发多款线上信用类信贷产品,比如扬州农商银行设计落地的“一当快贷”“商户快贷”等纯信用贷款产品,实现了对商户融资的极简申请、极速审批。自暑期以来,累计实现新增授信2275户,金额3.51亿元。

金融助力夜间经济的步伐从未止步。

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指导扬州市分行继续携手全市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布局提升一批具有烟火气、扬州味、时尚潮的沉浸式文旅消费场景,助力夜游经济等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引导银行机构围绕各类文旅消费场景,探索创新特色化、差异化金融产品,为提振消费产业提供多元化一揽子金融服务。

在扬州夜间经济提质升级的关键阶段,让我们看到了金融的深度参与、全力托举,也看到了古城夜间经济的烟火旺盛、未来可期。

图片

来源 :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 李珮

见习记者:史佳桐

视频: 史佳桐 赵乘锋

编辑:云阳

邮箱:fnweb@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