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政务服务提质提效!粤多地AI公务员上岗,智能服务民生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5:06:00    

当今年初DeepSeek技术引发现象级应用热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第一经济大省广东早已挑起大梁,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从小生意到大产业,从政务办事到生活消费,从消费者到科技从业者,广东正在以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姿态,书写着AI赋能千行百业的经济发展“强心剂”样本。

当万亿级算力池托起大湾区“最强大脑”,当“百万英才计划”构筑起人才磁场,当“模型研发比拼”走向“应用落地角逐”,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正以硬核创新为锚点,以应用场景为支点,撬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从今日起,本系列报道将带您走进市井商铺与政务服务中心,走进实验室与产业带,见证技术普惠如何重塑发展信心,感知岭南大地跃动的人工智能脉搏。

第二期,走访政务信息化服务厂商,看广东AI公务员如何助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在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中心,市民罗女士通过“艾小越”政务机器人咨询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事项,仅两秒便获得涵盖受理条件、办理流程、办事指南等多要素的定制化方案。“解答又快又准,就像和窗口办事员对话!”罗女士感慨道。

这一幕正是越秀区以AI技术重塑政务服务模式的缩影。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统计,自年初以来,广东多地开始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升级政务服务系统,超85%的城市政务智能系统引入DeepSeek技术以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AI正渗透到政策解读、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等核心场景,改变着一座城市的办事效率。

AI公务员上岗!

广东多地政府部门部署生成式AI大模型

AI助力,行政许可事项“机审速批”,政务服务从“人工跑件”走向“数据验真”。今年以来,广东多地政府部门先后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推动人工智能在政务办公和服务领域普及应用。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统计,截至4月底,广东已有超85%的城市或接入、或本地化部署了DeepSeek大模型;在广州,10个行政区也已完成接入部署。

当重复烦琐的事务交由人工智能,渗透入政策解读、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等核心场景,政务服务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广州越秀区的“艾小越”政务机器人实现惠企政策、便民服务等8000余事项的精准应答;荔湾区将大模型技术引入12345政务热线;深圳龙岗区基于国产大模型上线了34个政务AI应用;深圳福田区基于DeepSeek开发的70名AI数智员工已“上岗”,在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240个政务场景终端开展精准解析……这些创新实践正以政务智能化新范式重构政务服务的运行逻辑与效能评价。

政务服务提质提效!

诉求响应速度、公文处理效率大幅提高

政务服务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领域,深化“人工智能+”,强化政务服务数智赋能,对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带动治理理念革新具有重要意义。IDC预测,到2027年政府中生成式AI的应用将由任务自动化扩展到决策支持,将公民服务响应能力提高10%,公务员生产力提高15%。

从实际应用来看,深圳市福田区官网显示,接入DeepSeek后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执法文书生成助手,将执法笔录秒级生成执法文书初稿;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从70%提升至95%,民情周报日报实现初稿一键生成。

深圳市龙岗区上线的34个政务AI应用,广泛覆盖政务办公、城市治理、民意速办等核心领域,在政务办公方面,以往人工校验1000字文章至少需四五分钟,还易出错,现在借助DeepSeek能秒级完成,公文处理效率大幅提高;在城市治理领域,“一句话找人/找视频”功能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结合23万路视频监控,已成功帮市民找回走失人员300余次。

“接入大模型后,12345政务热线处理效率可以提升50%以上”,广电运通是广州政务信息化的服务厂商,广电运通研究总院院长助理黄宇恒以荔湾12345政务热线为例介绍,通过引入大模型技术,用户接访事项的处理流程得以重构:首先由大模型快速完成用户诉求的自动分类与意图识别,随后将精准分类的信息实时反馈至对应部门。黄宇恒告诉南都记者,这一方案可实现两项核心提升——在效率层面,流程响应速度较传统人工处理提升50%以上,确保当日任务全部分派完毕;在质量层面,分类准确率高达90%,从源头避免了部门间的任务错配。最终,大模型驱动的自动化分拣机制显著优化了整体服务效率,使资源分配与问题解决更为精准高效。

超前的算力布局,让广东率先接住了这轮技术红利。2022年,“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广东获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韶关数据中心集群;2023年以来,广东先后出台多份文件,提出“到2025年实现智能算力规模全国第一”“全省算力规模超过4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50%”“建成智能计算中心10个”等目标。

在政策的密集推动下,广东迅速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算力网络。如今,鹏城实验室拥有了国内首个全面自主可控的E级智能算力平台“鹏城云脑Ⅱ”,可提供不低于1000Pops的AI计算能力支撑(1Pops代表一秒钟一千万亿次智能计算);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吸引了22个算力中心项目落地;截至2024年10月,广东已在8个地市布设了超20个智算中心。

一天拦截攻击近200次!

多地探索建“安全护栏”

技术进步的背面,也有对大模型应用效果的疑虑,以及对安全风险的隐忧。

比如,中山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郑跃平及其研究团队在从更底层分析了政务热线场景的大模型应用后,认为在话务接入、文字客服、数据分析、绩效管理、工单回访、人员培训等方面,大模型技术的确有其优势,而在知识库、工单形成、工单自动化填写、工单转派、风险预警等方面,大模型技术的优势并不明显。

今年的全国两会现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发出警示:“有几千家单位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私有部署。但是扫描发现,90%‘裸奔’,通过简单的攻击语句就能控制大模型,甚至拿到后台数据。”

南都记者在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的自动化安全监测大屏看到,仅3月27日一天,中心就监测到了近200次来自全球的恶意攻击。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政务数据安全体系的构建需以法律为纲、技术为器、物理隔离为盾:首先系统建设要满足《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框架,其次是要构建“部署前安全验证—传输过程安全保障—部署后动态防护”的全链路防护体系,最后,核心政务系统必须采用物理隔离的国产化一体机部署方案,彻底隔绝外部网络攻击路径。

面对技术狂奔带来的监管时差,不少地方正试图建立制度“护栏”,比如,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探索建立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功能测评体系,以保障AI政务助手回复内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深圳福田区通过出台《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暂行办法》,明晰政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使用中的违规行为、权利义务等。

专家认为,数据安全绝非单点突破,而是需要将制度约束转化为技术规则,再通过物理隔离实现纵深防御,推动政务智能化从“能用”向“敢用”“放心用”跨越,为全国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范本。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熊润淼 张纯

采写:张雨亭

设计:欧阳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