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多“跑路” 百姓少跑腿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1:44:00
“不用来回跑,在家门口就办好了法律援助手续,真是帮了我大忙。”前不久,家住壶关县五龙山乡的李某坐在轮椅上,接过上党区法律援助中心送来的调解书,不停地向工作人员道谢。这个曾经因为离婚纠纷在两地之间奔波的当事人,如今靠着长治市法律援助的“市域通办”服务,足不出户就完成了维权。
过去,申请法律援助可不是件省心事儿。地域限制严格,提交申请必须得去案件管辖地办手续。这对像李某这样行动不便的人,或是居住在偏远乡村的群众来说,维权之路就格外费劲。想找个靠谱的律师也不容易,异地维权的时间、交通等成本又居高不下,这些都成了他们申请法律援助时绕不开的“拦路虎”。
为解决群众“多头跑、来回跑”问题,去年,长治市司法局探索推行法律援助“市域通办”试点改革,打开了法律援助跨层级、跨区域受理的道道关卡,把“最多跑一次”变成了更贴心的“就近跑一次”。
如何做到“就近办”?关键在于创新机制。市司法局结合实际情况,推行“代办”和“转办”两种模式:市本级、潞州区和上党区实行“代办”,群众提交申请,接待机构一竿子管到底,受理、审查、指派全负责,“一窗通办”省去中间环节。其他县区采用“转办”,接收材料机构先初步审核,再转交有管辖权的机构审批,通过内部协作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市司法局还整合全市律师资源,建立接案律师“资源库”,推行“点援制+抢单制”,律师可根据专业方向“抢单”,受援人也能自主选定律师,从而实现专业服务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
“材料不全可以先受理,之后补上就行,复杂的案子要在规定时间内办完……我们必须不断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效率显著提升,群众办事更方便、更高效,跑的次数少了,负担也轻了。
建立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全面落实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的“四减”服务,通过回访受援人、抽查案卷等方式评估案件办理质量……一系列举措确保每个案件都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截至目前,全市已办理“市域通办”案件67件,群众满意率达100%。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民生故事:在市法律援助中心,王某的离婚财产纠纷案顺利解决,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在上党区,像李某一样行动不便的受援人,得到了上门代办服务……
政策推行要落地,离不开广泛宣传。全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一起发力,在“长治司法”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解读政策,组织“法援进社区”活动20余场,利用电子屏、村居广播循环播放典型案例。“现在集市上的商贩都知道‘市域通办’服务了!”潞州区东街街道司法所相关负责人说。
“试点只是开端,群众满意才是目标。”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重点优化系统衔接、加强人员培训,将“市域通办”与“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推动法律援助资源高效流通、均衡覆盖。“我们的目标很简单,让每一个需要法律援助的群众,都能在身边找到‘法律依靠’。”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折返跑”到“就近办”,从“程序繁”到“服务优”,市司法局以“市域通办”小切口,做活司法为民大文章,缩短群众维权的空间距离,让法治的温度触手可及。(原庞博)
(责编:张文卫、林晓庆)